机器人市场前景
北京时间 10 月 1 日上午,特斯拉在2022人工智能日(AI Day)活动中首次亮相Optimus(擎天柱)人形机器人的原型机,CEO马克斯表示Optimus预计在3-5年间交付。如果情况乐观,更可在明年实现量产。此类产品一旦成为现象级新品,将为整个机器人产业链带来确定的投资机会,并引爆相关产业链。
通过对前几十年机器人产品的分析,我们得出一个结论:机器人作为一种“人工智能”,全球企业在前几年,更侧重于发开机器人“智能”的一面。无论是Amazon的 Alexa还是Apple的Siri,亦或Honda的Asimo,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智能场景的落地,这些都强调生活助理的角色。
但对近几年机器人产品的应用分析来看,包括上文提及的Optimus原型机。我们可以看到从现在至未来几十年期间里,人工智能的“人工”属性在被放大,这里的人工指的是线下业务场景的落地,例如工业应用。
那么机器人如何才能像人一样行动自然、操作精细,就变得尤为重要。
从长期角度来看机器人投资和发展的底层逻辑,不难看出当人口红利渐衰、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缺口、用工成本上行,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“机器换人”的浪潮将滚滚而来。
即使近几年的疫情波及到机器人的生产交付,但市场端的订单依然强劲。从数据来看,2022第一季度日本机器人订单额增速104%,生产额增速却仅为4%,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。
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《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(2022年)》(下称《报告》)显示,机器人在汽车制造、电子制造、仓储运输、医疗康复、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拓展。2022年,预计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13亿美元(折合人民币3540亿),2017至2022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4%。其中,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95亿美元,服务机器人达到217亿美元,特种机器人超过100亿美元。预计到2024年,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650亿美元。
同时在工业4.0及“中国制造2025”政策的引导支持下,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,已初步形成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,成为后疫情时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。《报告》预计,2022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174亿美元(约为1200亿人民币左右),约占全球比重33.92%,近五年CAGR达到22%。其中,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、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有望达到87亿美元(约为600亿人民币)、65亿美元(约为448.5亿人民币)、22亿美元(约为152亿人民币),市场占比分别为50%、37%、13%。